蒙古包經過不斷演化,元代時期基本定型
在元代的蒙古包曾出現有二十二頭牛挽車的大帳幕,直徑達三十余尺。其實元代的氈帳建筑有軍事、游牧兩種功能,在這時蒙古包的樣式已基本定型,原來“育廬”“氈帳”,“帳幕”等稱謂“蒙古包”所取代。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廣泛吸收中原漢族文化,在建筑上吸收漢式建筑的“營養’,蒙古包的構造、結構、裝飾又有了明顯的改進。明清時期,內外蒙古地區出現了漢式固定建筑,并與蒙古包并存的格局。到現今蒙古族牧民已進人定居階段,蒙古包的數量大減,然而夏季外出放牧,依然逐水草而遷,蒙古包依然是適應游牧生活的最好居所。
從蒙古包演化歷史來看.蒙古包的種類大體分為軍事蒙古包和游牧蒙古包,軍事蒙古包早在元代戰時使用,現在已廢棄,流傳下來的僅為游牧蒙古包。游牧蒙古包在巴音塔拉嘎查廣為使用,是草原上最為常見的一種。這類蒙古包也視貧富程度來定哈那(蒙語,指圍墻)的大小和多少,一般以白氈圍護,包內陳設雖簡,但其裝飾的民族風格很濃厚。由于歷史上牧民們逐草而居,這種建筑形式極適于游牧的生產生活習俗,既方便又經濟,一直沿用至今。盡管近些年來,許多牧民都擁有了定居房,但在放牧期間仍然以蒙古包為家,隨著羊群的遷移,蒙古包也浮動于茫茫的草原之上(見圖6)。此外,出于節省然料的考慮以及傳統生活習慣的需要,即使是在冬天無法放牧的季節,蒙古包,嘎查中許多牧民也習慣在蒙古包內生活,其且于蒙古包中央的傳統爐灶以牛羊糞為燃料,給寒冷的冬天帶來濃濃的暖意,牧民一家人的生活也其樂融融。
- 上一篇:蒙古包的制作工藝調查研究
- 下一篇:歷史演化:蒙古包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