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制作工藝調查研究
蒙古包的樣式延續了幾千年,其制作工藝也被相應的繼承下來,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入住,一些蒙古包的制作工藝也在面臨著失傳。
據調研組調查統計新巴爾虎左旗的巴音塔拉嘎查37戶牧民中擁有蒙古包,20平方米的有23戶,30平方米的1戶,40平方米10戶。可見在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蒙古包之于牧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隨著現代工業文明注人草原,現在牧區部分蒙古包在材質上也發生了變化,組成蒙古包基本架構的材料已被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所取代,但這種現象仍屬少數,大部分蒙古包還是使用木材、氈子和皮條等材質來制作。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隨著手工藝人的減少,以家庭為.單位自制蒙古包的牧戶已經寥寥無幾,牧民多從蒙古包廠購買所需蒙古包。從歷史角度來看,蒙古包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我國北疆,,大漠南北,蒙古草原自古以來一直為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區。憑借遼闊的草原,以游牧狩獵為生存手段,逐水草而遷居,為適應這樣的生活習俗,北方游牧民族創造出一種可隨時搬遷活動的氈帳居住建筑,根據本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在其不斷發展和進化過程中,被后來的蒙古民族所繼承沿襲,成為我們現在稱之為蒙古包的特有的民族建筑形式。蒙古包,這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隨著草原牧民走過了漫長的年代。
蒙古包這樣的氈帳建筑起源何時無從考證,但文物考古部門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地區原始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圓形房基及灶火遺址,可推測這很可能是氈帳建筑最初的形式。
- 上一篇:草原上流動的蒙古包極其制作工藝
- 下一篇:蒙古包經過不斷演化,元代時期基本定型